?

腊八粥,喝几碗,哩哩啦啦二十三。时光进入腊月,年便犹抱琵琶的姗姗而来,到了小年,脚步颇有点儿急促了。

二十三,小年。这天,祭灶饼是家家都要准备的。而我家,每年的小年夜,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在匆匆的行色中,婆婆的电话便会不约而至,“祭灶饼烙好了,过来拿吧。”

这样的电话,今年,是再也等不到了。

是的,婆婆走了!在她病情确诊大半年之后;在她的体重减了七八十斤之后;在她住院一次加重一次、彻底躺下一个月之后;在她八十一岁生日还没来临的时候,走了!带着无限眷恋和不舍、平静的、走完了自己的人生。

葬礼的两天,严寒时节,天气却出奇的暖。太阳很大,孩子们在老家一点儿也没受冻,这也许,是她 一次能为子孙做的吧。

?

婆婆经营的大家庭,人数最多时达到21口,日常相处,其乐融融,引来街坊邻居一片称赞。每当这时,婆婆也会谦虚而又不无骄傲的顺势夸上几句,然后在众多的羡慕声中,脸上浮现出幸福又满足的笑容。

这样的生活,也许是她以往从来不敢想象的吧,所以异常珍惜。婆婆的原生家庭,父亲很能干,在三里五村名气很大,她们姐妹在这大树般的庇护下,度过了幸福的童年。但后来,父亲被划为地主,巨大的变故中,那种落差,让她早早体会了生活艰辛和人心险恶。

婆婆结婚生子之后,公公一直在外工作。养育孩子、做家务、农忙,成了她一个人的日常。尤其是农忙时节,公公不能随时回来,而很多农活,不是一个妇道人家能独立完成的,每逢这时,左邻右舍便会不由分说的帮忙。不知道婆婆日常的付出和这种回报之间,哪是因哪是果,它们只是和谐的貌似毫无关联的共存着。

?

知世故而不世故,才是最善良的成熟。而一个人,在经历了诸多的苦难和磨砺之后,始终温暖乐观包容的对待一切,更显得难能可贵。

等到孩子们渐渐长大,一个个成家单过,她的心又分成了几块,飞到了他们的小家。无论谁家,有大小的事情,都想和她商量,听取她的意见,她和公公,也会竭尽所能,给予精神上和金钱上的支持。

婆婆做饭很有天赋,简单的食材,在她的手里,总能做出很多花样。而她,总是担心孩子们不会做,外面买的又不卫生,隔几天就要变着花样,蒸炖煎炸一番。然后挨个打电话,让孩子们去吃,吃过之后,还要打包带走。因为人多,所以她每次做起来,量就会大,婆婆从年轻时,就有腿疼的毛病,站久了受不了,就搬个凳子坐在案板前继续做。厨房的玻璃,下午被太阳一览无余,到了夏天,做饭产生的热量,加上暴晒,婆婆本身又胖,总要搭个毛巾在脖子上,不停的擦汗。多次劝她,让她不要这么累,她当面答应的很好,回头一切照旧。

孩子婶婶是教师,有一次带着婆婆烙的馍到学校,一个小同事尝过之后,念念不忘。悄悄对婶婶说“我请你家孩子吃饭吧?你让你婆婆再烙点儿上次那种馍。”我也给几个闺蜜带过,转达过她们的称赞。这之后,婆婆再做,便会提醒我俩多带些,给她们。

一个大家庭,人多难免嘴杂,而婆婆的对策就是,面对这个人,只说别人对你的表扬,从来听不到微词。“青山看我多妩媚,我见青山亦如是。”长此以往,矛盾自然化解与无形,每个人心目中的家人,都是和蔼可亲的。而婆婆,看到听到对她的负面情绪,也是默默的接收,不扩大,不回应。

?

如果说,温暖包容对待子孙,是一种天性;对待左邻右舍,温暖包容,还有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在里面;那么,对待陌生人的温暖宽容,则纯粹是因为人性中的那份善意。

儿子们先后成家,在县城定居,而公公婆婆年岁渐长,身边需要人照料,多次劝说之下,她们才恋恋不舍的离开了赖以生存大半辈子的土地。每到一个新环境,她总能很快的融入并且和人关系亲密。后来慢慢发现,她和别人聊天,只说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而对于缺点,只字不提。日常生活中,谁家小孩的棉衣不会做了,给她送去,她好像忘了自己七十多岁的年纪,行动不便又眼花,毫不犹豫就接住了。有实在不好意思的,只让她剪个样,而大多时候,她都是要全部做好的。她平常做点儿稀罕的美食,也要带给门口的邻居品尝,隔段时间,她们想念那个味道又做不出,就会带着食材去找她。而她,二话不说,乐呵呵的就给她们做。如果有几天,她没有出去在门口聊天,邻居们便会问长问短,也有的,直接上门看看她究竟怎么了。年春节之后,她觉出自己身体有异样,到医院检查时,已经是晚期了。尽管大家一直瞒着她,以她的性子,是早就明白了的。话里话外的试探,从没有人正面回应,前两次住院之后,有明显改观,她的心情也好了很多。端午节前,回老家住了十来天,见了很久没见的乡亲,和她们在一起,无拘无束的聊天,陈年往事在她们口中,被反复咀嚼,韵味无穷。后来病情加重,一次次住院,保守治疗的效果已经不起什么作用了,逐渐行走困难,卧床不起。我有空的话,尽可能的多去看她,到后来,她已经说不动太多的话,坐在床前,偶尔一两句交流,更多的是拉着她的手,什么也不说。?

公公去世的时候,女儿才一岁多一点儿,葬礼之后,再到奶奶家,她会对着爷爷常坐的地方,两手一摊“没了!”等再大点儿,她会追问“爷爷去哪儿了?”

“很远很远的地方。”

“北极吗?”

“嗯!”

“我知道了,是有北极熊的地方。”

关于死亡,是一个太沉重的话题,如果她觉得北极很美,就给一个童话吧。

奶奶去世之后,她还会问同样的话题。

“奶奶去哪儿了?”

“很远很远的地方。”

“北极吗?和爷爷一起?”

“嗯!”

如果她的世界,离开是一种相聚,我愿意她一直这样解读!在这之后,她又会不时的问起“我想奶奶了,奶奶怎么还不回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思念奶奶的,又何止她一个人呢?她五岁生日的前一天,姨奶打电话给她爸爸,“吃饭没有,朵儿不是明天生日吗?我包的饺子,做的凉粉,带朵朵过来吃饭吧?”爸爸瞬间崩溃大哭。相同的场景,同样的关怀,只是,这关怀,再也不会是来自奶奶了!

婆婆葬礼之后,和她关系 的邻居说“我们以后再也没有亲人了!”每次路过奶奶家附近,下意识的想去看她,才明白,那个家,再也不会有她忙碌蹒跚的身影!

婆婆过七,坟前给她烧些香箔。突然想起,这些纸箔,还是她生前买的,她可记得?

碎碎念:这段时间,身边有几位老人离世,和闺蜜多次交流,临终关怀的意义是什么?面对一个即将消失的生命,经受病痛的折磨、明知无望的治疗,到底值不值得?作为亲人,我们都是站在旁观的角度思考的,其实最有发言权的,还得是患者本人。

这热腾腾的 ,是她付出所有的一生呀,有她至亲至爱的人、有她几十年的回忆、有她最深的眷恋、是永远不可能回头的单程旅行。这眷恋,足以抵挡所有的病痛!而亲人的不放弃,能让她在 的时刻,感受到最真最纯粹的情感,子女的爱和挽留,没有一丝利益掺杂,不求任何回报。

这份爱,会让她觉得,以往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不得不走的那一天,也会平静的满足的带着满满的爱离开。是回报,是安慰,更是疗愈!

婆婆离开63天了。思念和疼痛已没有当初那么清晰,终有一天,会忘记的吧?这文字,是怀念、是祭奠、亦是封存!

云卷云舒文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xionge.com/bjxwxtz/9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