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早期症状 http://pf.39.net/bdfyy/bdfjc/190708/7282164.html

受北极双漩涡催生的寒潮影响,我国北方地区也经历了一轮大范围的降温和强降雪天气,其中东北地区、内蒙古等地出现了罕见的大暴雪或者特大暴雪,内蒙古、辽宁等多地更是暴雪成灾。

根据“通辽市雪灾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受此次强降雪“雪灾”的影响,通辽市出现了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强暴风雪天气,最大降雪量达到10.29厘米,局地积雪最深可达80-厘米。而东北的黑龙江大庆市也是创下了年的降雪记录,当地的降水量接近或突破历史同期极值,极端性极为突出。

正如打油诗“天地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里所描述的那样,北方地区此轮暴风雪之下,有的地方“大雪封门”、汽车一夜之间“消失”,要出门不是扫雪而是“凿雪”,通辽的“张先生”为了出门看看自己的车,结果从早上一直凿到天黑足足用了8个小时才把门打开,好不容易门打开了,自己的爱车却被一层厚厚的积雪覆盖“看不见了”。

由于降温猛、积雪厚,农村地区出现大量猪牛羊等家畜棚和蔬菜大棚倒塌的情况,大量家禽家畜被冻死,给农牧养殖业带来惨重的损失。通辽“报告”除霍林郭勒市外,雪灾共造成4.6万人受灾,初步核实直接经济损失达6.63亿元。雪灾同样也让辽宁省遭受巨大损失,据不完全统计雪灾波及个养殖场,造成.16万平方米的畜禽舍及附属设施倒塌、.50万头(只)畜禽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7亿元。

而我们都知道,现在才11月份,北方地区的冬天才刚刚“开始”,一股较强冷空气就冷出了“寒冬腊月”的感觉,可见突袭我国东北、内蒙古的暴风雪有多极端,并且按照国家气候中心的预测,预计到年1月前后我国局地发生极端寒潮事件的概率较大,今冬属于“冷冬”或“板上钉钉”。

雪灾下的恒温动物百态

然而这种恶劣暴风雪天气的出现,除了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也给野生动物的生存构成很大的威胁。由于大雪封山,地表被厚厚的积雪覆盖,而除了杂食动物的野猪擅长拱地,能够通过敏锐的嗅觉找到一些嫩叶、坚果、浆果、草叶、草根以及其它一切能吃的食物外,傻狍子等鹿科动物或其它食草动物因无法拱开积雪正常觅食,以至于食物不足而瘦弱不堪甚至被饿死。

雪灾下不少食草动物因难以觅食而影响生存,这也会直接影响食物链顶端的肉食动物。以东北虎为例,主要捕食鹿、羊、野猪等体型中等的哺乳动物,食物匮乏时也会捕食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有时甚至也会进入村庄偷食猪牛羊等家畜,所以野外食草动物减少了,东北虎能够捕食到的猎物就会减少,这种情况也会导致一些动物进入人类生活区觅食或过冬,譬如有报告显示,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北京的乌鸦冬季会到城里“过冬”,而夏季则到“避暑山庄”般的门头沟百花山等郊区“避暑”。

并且东北虎为了提高捕食成功率,通常出没于山脊、矮林灌木丛或岩石较多的山地,也就是说在捕食猎物前东北虎要将自己“隐蔽”起来,当猎物进入“伏击圈”后迅速出击将其捕获。但是由于发生暴雪天气,地面白皑皑一片,色彩斑斓的东北虎在冰雪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所以在这种环境下东北虎很难再将自己隐蔽起来。

除此之外,由于东北虎成年雄性体重平均达斤、雌性体重平均达斤,所以在厚厚的积雪上奔跑,不仅会导致速度降低,体能消耗也大,而且踩在积雪上还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这样会把猎物吓跑,因此雪地里东北虎的捕食成功率基本上也会大打折扣,如果长时间没有食物补充就会导致被饿死。

无论是傻狍子、野猪、野兔,还是东北虎、远东豹等食草或食肉动物,它们都是恒温动物,能在环境温度变化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来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因此即便是遭遇极端大暴雪袭击,为了不被饿死,它们也需要冒着生命危险“出门”觅食或捕猎来补充能量消耗,小的时候一场大雪过后经常顺着兔子脚印找兔子,基本上都会有收获,尤其是将兔子撵到积雪比较后的地方,一抓一个准。

但对于恒温动物来说,也有特例,熊这种动物就是其中之一。虽然熊是恒温的哺乳动物,在冬季的时候维持体温所消耗的能量较大,但是由于它的食性是杂食性偏植食性的动物(除北极熊主要吃鱼和海豹),所以到了冬季在青草、嫩枝芽等食物急剧减少的情况下,为了减少自身对食物的需求躲避严寒,熊必须在冬季到来前储存足够的脂肪,然后“冬眠”到来年春暖花开。

蛇类为什么要冬眠?

对于一些恒温动物来说,可以冒着严寒出去寻找食物,但是对于蛇这种变温动物来说,就只能哪里选择比较温暖的地下比较干燥的裂缝、洞穴等地方冬眠越冬了。

蛇属于冷血动物,它之所以要“冬眠”越冬,是因为它的体内没有恒温动物那种自身调节体温的机制,只能通过自身的行为来调节体热的散发和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来提高自身的体温,也就是说蛇的体温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今年2月商丘宁陵县柳河镇赵尔庄村就发生了一件“怪事”,有一条体长较长的蛇每天上午10点半左右从坟头一洞口爬出晒太阳、下午3点半又“准时”回去,蛇的反常出没引起了不少人的“围观”和“祭拜”,将其成为“神蛇”。而专业人士称正月蛇出洞晒暖不足为奇,气温升高时蛇提前结束冬眠属于正常自然现象,而10点到下午3点刚好是一天中气温相对最高的时段,所以蛇就会出来“晒太阳”,温度下降后再返回洞中继续休眠。

事实上,当环境温度升高时,蛇的代谢率随之提高,体内的生物酶就会催化能量,体温也逐渐上升,身体变得柔软,于是就会离开不利的环境;而当环境温度降低时,蛇的代谢率就会随之下降,体温降低,体内的生物酶催化的能量有限,身体也会变僵而卷缩起来。所以每年的秋季气温下降到10℃以下蛇类就会钻进地下、洞穴中进行冬眠。如果蛇没有在温度下降到很低前找到温暖且相对干燥的地方冬眠,或者在冬眠期间遭遇突变的环境,就会被冻死。

以前清明节前后“挖蜈蚣”搞副业,经常在土坡裂缝中挖出“一坨”蛇,几十条甚至几百条盘在一起“抱团取暖”,这场景怕蛇的人看到恐怕要被吓晕。由于冬眠期间蛇类几乎丧失了活动能力,以至于老鼠会把它们当辣条啃,有时候“蛇鼠一窝”时老鼠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而野猪在拱地时也会把拱出来的蛇当辣条吃掉,正好开荤补充动物性蛋白质。

不过,对于有的蛇来说,虽然面临的“天敌”较少,但是环境的变化对它们的影响非常大,大连蛇岛上蛇的生存情况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大连蛇岛如何抵御雪灾?

大连蛇岛属于我国东北地区很小的一个岛屿,它位于大连市旅顺口区以西约13公里的渤海里,总面积仅虽然只有0.73平方公里,但在岛上却生活着条黑眉蝮蛇。

由于这些蛇的主要食物是南来北往迁徙的鸟类,而迁徙的鸟类只有春季和秋季才会来到这里,所以为了适应这种环境,黑眉蝮蛇也进化出了“夏眠”的习性,也就是说这些蛇在夏季食物匮乏、冬季气温降低时都会休眠,而对于其它蛇类来说夏季才是捕食、生长的黄金季节。

然而这次东北遭遇极端大到暴雪天气、气温骤降之下,蛇岛上条黑眉蝮蛇是如何抵御雪灾的呢?它们会不会被冻死?我们来看看情况。

从气候环境上来看,大连地处北半球的北温带,位于东北地区南部,濒临我国渤海和黄海,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在比热容较大的海洋的影响下,可以说大连与北方其它地区相比“海洋性”比较明显,算得上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了。

俗话说“冷在三九”,也就是说往往1月份是一年中气温最低的时段,而大连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极端最低气温是年1月4日记录的零下21.1℃,由于蛇岛四面环海,气候比较温润,那时候大连蛇岛上的蛇也没有因为极端低温被冻死。加上年春天我国专门成立了蛇岛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隶属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辖。

所以在工作人员的精心照料之下蛇宝宝们生活得更好,如果极端低温影响到岛上蛇类的正常冬眠时,工作人员就会做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帮助它们越冬,因此东北遭极端大暴雪袭击,大连蛇岛条毒蛇不会被雪灾冻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xionge.com/bjxwxtz/11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