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开发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hn51.net/shenghuo/lehuo/858.html

承蒙各位师长厚爱,本人有幸成为中国第11次北极科学考察队的一员。航次结束后,朋友们“满怀期待”地鼓励我:

“反正论文你也写不出来,不如写一篇见闻。”

我的朋友并非总是如此了解我。总之,非常抱歉,一篇见闻要迟到这么久。这一难忘的经历值得好好总结,只是本人生性愚(lan)钝(duo),思索再三, 还是要靠照片才能撑起泛泛场面。

1启航

出海考察使得大家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因此和年每个人都经历的一样,做好疫情防控是一切的基础。为确保安全,登船前队员们进行了集中隔离和多轮核酸检测,得益于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精心组织,每一位都顺利过关。

正式启航是在年7月15日,此前物资准备、外事手续、操作培训等忙碌了小一个月。启航仪式一切从简,上海极地中心码头下着小雨,离别的气氛烘托得十分到位。

队员们挥手告别离别的场景让人感慨,望着码头渐渐远去,有那么一阵我怅然若失。其实我之前参加过北极考察(年),也参加过南极考察(年、年),还接送过老师、同学,船上、岸边都站过,所以我大概知道,和我一样如此感受的不在少数。如今北极考察进行到第11次,南极则多达36次(第37次目前进行中),初次参加的“新”队员憧憬着极地风光,而已参加过多次的“老”队员似乎少些期待。相较而言更辛苦的是船长和船员们,常常一年多达9个月在船上。年复一年,道不尽的别时离愁。可能多数人不会有长时间出海这种经历,古人云:“世上活路三行苦,撑船打铁磨豆腐”。晕船、对家人的思念、不同于陆地的生活与社交方式、茫茫大海带来的不安、与外界极为有限的沟通、长期保存后失去味道的饮食,都是考验。科考船算是条件理想的,干净卫生,有网络信号以便通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xionge.com/bjxwxtz/7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