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恋的人努力想忘记伤了自己的恋人,结果发现对方的形象在脑中愈加清晰,内心苦不堪言;失眠的人努力让自己不要想事情,结果更加兴奋,大脑乱糟糟,没有睡意。这种现象可用“白熊效应”来解释。

“白熊效应”又称反弹效应,源于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的一个实验。他要求参与者尝试不要想象一只白色的熊,结果人们的思维出现强烈反弹,大家很快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只白熊的形象。那么我们的思维为何如此不守规矩不受约束?文格纳教授提供了一种简洁的解释称为“具有讽刺意味的过程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后抑制反弹效应并非仅仅是一些大脑如何连接的随机结果,而是压抑过程本身的一个部分。

根据这项理论,当我想要停止一次重复的思维时,它的轨迹是这样的:首先我会刻意地联想其他事情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其次,这里就是今人不解的地方,我的思维开始无意识的监视这个过程:查看我是否还在想我不应该想的事情——你知道,检查意识过程是否在工作。这样麻烦就来了,当人们有意识地要停止转移自己注意力时,无意识过程仍然在寻找想要压抑的事情。任何它认为看起来似乎相似的事情都会激发思维不断地重复,因此我又陷入循环思考我拼命想要忘记的那个想法的怪圈。

因此思维压抑的讽刺性在于有时候积极地要管理我们自己的思维可能会造成更多坏处而不是益处。尽管我们完美的直观感觉试图压抑不必要的思维,遗憾的是,恰恰是这个过程包含了自我毁灭的祸种——我们越是努力想要回避那些恼人的思维,他们越弹出比以往更强的备份。

 要想真正忘掉一件事, 的办法是顺其自然。不要把某件事情看得非忘记不可,好好把注意力放到自己日常应该开展的生活、工作中,时间久了自然会淡忘。我们只能努力记忆,淡忘只能顺应自然,这就是思维的规律。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术需多少钱
中医白癜风医院在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xionge.com/bjxfzfs/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