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这样热下去,北极熊真的要饿死了丨一周科
欢迎收看一周科技。本周,“天问一号”正式踏上了探索火星的旅程。而与此同时,气候变化研究又为我们带来了一些新的坏消息:在海冰消融、食物缺乏的影响下,本世纪末北极熊将陷入严峻的生存危机。 百年诞辰 年7月25日,这一天我们迎来了罗莎琳·富兰克林(RosalindFranklin)的百年诞辰纪念日。说到这位物理化学家与晶体学家,人们总是会首先想到她为确定DNA结构所做的工作,以及那幅 的DNA晶体x射线衍射图像——“照片51号”(Photo51)。不过,这其实还远不是这位女性科学家的全部贡献。在DNA之外,富兰克林也进行了许多鉴定RNA与病毒结构的研究工作,并在早年研究碳材料的微观构造。 罗莎琳·富兰克林与 的DNA晶体图像“照片51号”。这幅由她与学生雷蒙·葛斯林发表的X射线衍射图提供了确定DNA结构的重要证据 为纪念罗莎琳·富兰克林百年诞辰,英国皇家铸币厂近日也发行了以她为主题的50便士纪念硬币[1]。硬币上的图案设计同样源于DNA晶体的X射线衍射图像。 罗莎琳·富兰克林纪念硬币 TheRoyalMint 北极熊危机 如果不对温室气体排放加以控制,到本世纪末,北极熊将陷入严峻的生存危机。 KatharinaMMiller/PolarBearsInternational 北极熊的捕食非常依赖于海冰,它们在冬季捕食海豹、储存能量,以此度过海冰融化的夏季禁食期。然而,全球变暖导致海冰融化加剧,北极熊也不得不延长禁食期;一旦超过极限,它们的身体状况、繁殖能力等都会大受影响,甚至难以存活。 在本周《自然-气候变化》的一项研究中[2],科学家分析了13个北极熊亚群的状况,这包含了80%的北极熊。结果显示:如果延续目前的温室气体排放,全球将在年升温4℃,在该情境下,一些北极熊在年就会面临繁殖困境;到年,除了生活在北极非常北部的亚群之外,其余亚群的北极熊都可能会消失。而如果能对温室气体排放加以控制,使年的全球升温低于2℃,一些北极熊亚群则可以生存下来。 螺旋蜂巢 在东南亚与澳大利亚,一些无刺蜂(Tetragonula属)有着特别的筑巢技巧——它们会把蜂巢格子排列成层层盘绕的三维螺旋。 无刺蜂Tetragonulacarbonaria筑造的螺旋蜂巢 TimHeard 本周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界面期刊(JournaloftheRoyalSocietyInterface)的一项研究显示,这些螺旋蜂巢的建筑规律其实与晶体生长很相似,它们都可以用同类的数学模型进行模拟[3]。虽然看起来结构复杂,但构建螺旋蜂巢并不需要无刺蜂们进行任何整体规划。就像晶体结构的自组织一样,工蜂们只需要遵循简单的行为规律并获取局部信息,就足以逐格构建起复杂的蜂巢结构。 太阳近照 欧洲航天局近期公布了迄今为止拍摄距离最近的太阳图像[4]。这些照片由太阳轨道飞行器(SunOrbiter)在近日点拍摄,距离太阳只有大约万千米,约为日地距离的一半。 迄今为止最近距离拍摄的太阳图像。图上箭头指向太阳表面密布的小型耀斑“营火”,左下角圆圈代表地球大小 ESA 图像首次记录了太阳表面无处不在的小型太阳耀斑,这种被称为“营火”(campfires)的耀斑大小几乎只有地球上看到太阳耀斑的数百万分之一,研究人员推测“营火”可能是太阳日冕层比太阳表面温度高出数百倍的原因。此次拍摄图像是太阳轨道飞行器传回的首批照片,飞行器于今年2月成功发射,携带了遥感、望远镜等多种设备拍摄研究太阳及其周边环境,并将首次对太阳的两极进行探索。 寂静大地 COVID-19疫情对人类活动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实行疫情封锁措施期间,甚至连地震仪记录下的世界都变得更加“寂静”了。 图虫创意 地震仪测量到的数据不仅仅包括真正的地震,车辆通行、体育比赛之类的日常人类活动也会产生相应的振动,并成为地震学测量中的“噪声信号”。在本周发表于《科学》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分析了来自全世界个地震观测站的数据,结果,其中的个都记录到了疫情期间人类相关“地震噪声信号”的明显减弱[5]。这种趋势很容易理解,但其幅度依然超出了研究者的预期——在一些地方,“高频地震噪声”减少了多达50%。 地震噪声信号的减少不仅体现了人类活动的变化,同时也为地震学家提供了意外的研究机会——在更“寂静”的背景下,一些原本较弱的地震信号可以被更加清晰地记录下来。 参考文献 [1]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xionge.com/bjxfbfw/5582.html
- 上一篇文章: 每日一测熊是什么颜色的
- 下一篇文章: 只1天拯救北极熊众筹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