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春驾驶雪地摩托在冰川表面进行科学考察。   受访者供图耿通在昆仑站附近开展地球物理调查,布设地震仪。   谷鹏飞摄“雪龙2”号穿越西风带。   新华社记者陈栋彬摄张保军在中国南极科考站。   受访者供图年是我国极地考察40周年。从年首次中国南极考察开始,武汉大学先后选派多人次参加中国39次南极科学考察和16次北极科学考察。今年,武汉大学南北极科学考察团队荣获第二十八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近日,记者采访了其中3名青年科考队员,他们以青春姿态挺膺担当,奋战在南北极科考工作最前沿,为更好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贡献智慧和力量。安家春:让科研更好地服务国家极地战略在位于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一个名为新奥尔松的小镇上,中国极地科考的最北据点——北极黄河站门口的两头石狮子十分醒目。去年8月底,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副教授安家春来到这里,开始为期一个多月的科学考察,重点研究了冰川物质平衡、冰川运动、冰川气象、冰川化学等问题,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安家春是一名85后,在武汉大学从事极地科考工作已经将近18年,曾2次参加南极科考,6次参加北极科考。“小时候我总是喜欢捧着地图看,尤其着迷于两极的‘探索’。”安家春笑着说。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变化的研究已经成为世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xionge.com/bjxfbfw/14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