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百家号#科学了不起#系列征文赛。

科学虫洞

全世界都喜爱的萌物大熊猫,居然沉迷于滚马粪?这实在太让人难以接受了!

更让人崩溃的是,这是事实,而且不是偶然行为……

野外大熊猫迷惑行为:滚马粪

对于同域出现的其他物种的粪便,野生哺乳动物通常会回避,但中科院的生物学家却在秦岭野生大熊猫身上发现了与之截然相反的行为。

年,魏辅文团队第一次注意到一只沉迷于滚马粪的大熊猫。为啥大熊猫会有这种爱好?是这只大熊猫产生了特殊癖好,还是其他大熊猫也有?

佛坪自然保护区内设置了数十台红外摄像机,研究团队花了数年时间观察大熊猫的活动,发现大熊猫滚马粪并非偶然、个别的行为。

仅仅在年7月到年6月差不多1年的时间,摄像机就捕获了38个“大熊猫滚马粪”实例。

研究团队将大熊猫滚马粪的行为称为“HMR(horsemanurerolling)”,并通过分析发现了大熊猫的偏好。

这些萌萌的生物并不是什么马粪都滚,它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些,在空气中暴露不超过10天的新鲜马粪。

遇到新鲜马粪的时候,大熊猫会对其做出一系列的反应:嗅闻——打滚——磨蹭,直到全身都涂满粪便。

“HMR”行为在很多大熊猫的粉丝看来,是非常“毁三观”的,那么,为什么国宝会青睐于脏脏的“马粪”,还专挑新鲜的?

科学家:这样就不怕冷了

新鲜的马粪对大熊猫有着巨大吸引力,到底是什么在“作祟”?通过对比新旧马粪,研究团队找到了答案。

据了解,在新鲜马粪中,BCP(β-石竹烯)和BCPO(氧化石竹烯)这两种化合物的含量更高,这可能是吸引大熊猫的关键因素。

为了验证这个推断,研究团队来到北京动物园,对园里的大熊猫做了个实验。他们在3个干草垛上分别喷洒了BCP和BCPO的混合物、脂肪酸、水。

在8℃的温度条件下,北京动物园中的大熊猫明显更青睐喷洒了化合物的干草垛,表现出了时间更长、次数更多的HMR行为。

那么,这两种化合物对大熊猫有什么用,使得它们如此偏爱?答案可能跟御寒有关。

在记录到的摄影资料中,野生大熊猫出现HMR行为的时间是11月-4月,基本集中在-5℃-15℃的温度下。

当然,想要验证这一点,还得做实验。由于国宝大熊猫稀少珍贵,研究团队只能拿小鼠来做实验对象。

团队对两只小鼠作了不同处理,一只涂抹了盐水,一只涂抹了BCP/BCPO。实验箱左边为28℃,右边为10℃。

上图:涂抹盐水的小鼠,下图:涂抹BCP/BCPO的小鼠

结果发现,涂抹了化合物的小鼠,更多地出现在右边寒冷的环境中,并且表现出更少的应对寒冷的行为。

由此可以得知,大熊猫之所以出现HMR行为,很可能是为了防冻。这其中的机制,又跟温度感受器有关。

动物感知温度,需要通过皮肤上的温度感受器传递信号。TRPM8是动物皮肤表面中的冷觉感受器,它的温度调节作用是为了适应低温而演化出来的,大熊猫同样具备TRPM8。

而BCP/BCPO混合物可以跟TRPM8结合,抑制后者对低温的反应。大熊猫滚完新鲜马粪之后,感知寒冷的TRPM8失灵,它们对寒冷的感应就会钝化,也就不觉得那么冷了。

不过,大熊猫到底是怎么跟马粪相遇的?

秦岭大熊猫跟马粪的缘分

动物有自己的御寒方式,熊科动物习惯在冬天来临前囤积足够的脂肪,度过这段食物匮乏的日子。比如北极熊,会通过捕食海豹等动物储存脂肪,让冬眠更顺利。

北极熊

大熊猫在很久以前也是吃肉的,但经过演化,它们的食谱中绝大部分是竹子。素食无法像“荤菜”那样提供这么多的能量和脂肪,大熊猫也没办法像其他熊科兄弟那样在冬天冬眠。

于是,大熊猫会随着竹子资源的季节变化而垂直迁徙。夏季,它们到海拔较高的地区吃竹子;冬季,它们就来到海拔较低的区域觅食。

低海拔区温度没那么低,但终究不太舒服,所以当大熊猫发现马粪可以削弱寒冷感觉的时候,“滚马粪”的行为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秦岭大熊猫的生存环境跟古时候的商贸路线重合,运货马匹留下的马粪给了它们御寒的灵感。久而久之,秦岭大熊猫族群就掌握了HMR行为。

有关野生秦岭大熊猫滚马粪行为,以及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结果,发布在了《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当然,还有一些问题等待着科学家们去探索,比如:马粪里是否还存在其他物质,有助于大熊猫抗冻?

————————————

本文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xionge.com/bjxfbfw/14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