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30日, 27军动用了5个团的兵力,由副军长詹大南统一指挥,对行进至新兴里的美7师31团发起突然袭击。从规模上来讲,这只是一场局部战斗,不足以影响整个战局。但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这场战斗又因为两支参战部队和最终的战果,成为 最为经典的一场战例。

27军前身为华野9纵,是一支以“进攻能力无敌”而闻名的王牌部队。第一个攻入济南城,第一个打过长江,第一个打进上海,27军的军史辉煌无比,其强悍的攻坚能力在三野乃至全军都是首屈一指。也正因如此,粟裕在筹划攻台和就职边防军司令计划抗美援朝时,都把27军划入了第一攻击梯队,将这支部队视为先锋中的先锋。

美军陆军步兵第7师,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被誉为美军在西南太平洋战区的王牌。特别是其主力31团,曾在一战中攻入俄国西伯利亚,被美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授予“北极熊团”称号,并亲自奖予“北极熊旗”。

新兴里一战,27军第80师4连在战斗刚开始时,就孤军渗透至高地山嘴,一举端掉了美军31团团部,并缴获了那面“北极熊旗”,上演了擒贼先擒王的好戏。而在随后的几天战斗中,27军参战部队发起全面攻势,最终全歼31团,将“北极熊团”这一番号从美军的战斗序列中永远抹除。

两支王牌部队的较量, 取得了全胜,这也是 中, 唯一一次成建制地全歼美军一个团的光辉战例。但与此同时,在兵力占有绝对优势,且动用了全军所有炮兵部队的情况下,27军却仍付出了伤亡及非战斗减员高达1万人的代价。

北极熊团下辖3个步兵营,一个坦克连,总兵力余人,各种火炮46门、坦克37辆,装备了大量的60或90火箭筒,并且还有平均每天2到8次的空军火力支援。27军5个团艰难吃掉美军1个加强团,这是战术上的胜利,却也显示出了 在火力配置上的严重不足,一个军的炮火甚至难以比上美军一个团。

与北极熊团的这场战斗,也是整个 战役甚至 的一个缩影。 缺乏重火力,这也使得美军以装甲车、坦克、重炮、机枪组成的环形阵地几乎没有弱点可以突破。9兵团3个军在 堵不住一个陆战1师,且付出巨大的损失,主要原因就是火力上劣势完全抵掉了 在兵力和战术先手上的优势。

但也正是在 战役的这场惨胜,加速了 在火力配置上的一次彻底革新。

年4月初,48军炮兵21师秘密入朝参战,这也是 第一支火箭炮师。21师在入朝前经历为期5个月的整训,接受了苏联专家组的指导和考核,并装备了辆“BM-13”苏式火箭炮,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喀秋莎”。

喀秋莎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自行火箭炮,它拥有8条发射滑轨,一次齐射可发射口径为毫米的火箭弹16发,最大射程为8.5公里。更为恐怖地是这种火箭炮以卡车运载,极为灵活,且装填一次约需5到10分钟,而一轮齐射更是只需7到10秒。若以一个团为作战单位进行炮火齐射,喀秋莎可瞬间发射枚火箭弹,这足以覆盖性地摧毁一切目标。

喀秋莎的到来让彭德怀拥有了十足的底气,这位 司令员曾说到:

“现在 有了这样最先进的、现代化的喀秋莎火箭炮!美国到目前还没有,我们要很好地寻找战机!发挥火箭炮的优势!出奇不意地、排山倒海般地向敌人进行闪电式袭击!大量地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年9月1日,21师团奉命配属东线作战的第27军79师团,对美7师进行反击作战。在这场27军和美7师老冤家狭路相逢的战斗中,喀秋莎火箭炮第一次亮相朝鲜战场,并成为了战争真正的主角。

战斗打响后,团24辆喀秋莎突然对进攻我军阵地的美军发动了齐射,枚火箭弹如万千条火龙一般砸向美军。最为猛烈的爆炸,遮天蔽日的硝烟,美军阵地上一片焦土,四处都是支零破碎的残骸和燃烧不熄的火焰。

副司令员洪学智曾对喀秋莎齐射的场景有过这样的描述:

“炮21师准时发射,炮火形成无数道火光,像呜呜地刮大风似的飞向敌人阵地,红透了半边天,几平方公里的敌人阵地全部覆盖,敌人阵地迅速燃烧起来了。我们的喀秋莎火箭炮21师又连着打了两个齐放,这时其他炮也还在打着。打完后,敌人的阵地燃烧成一片火海,地上腾起的烟尘也是红的,天上翻滚的云彩也是红的……”

两个营的美军被喀秋莎彻底击溃,战斗损失达到多人。那些被打得丧魂落魄的美军士兵第一次在朝鲜战场上遭遇这样的场面,他们如同见证了世界末日一般地惊呼:

“ 使用了原子炮!”

在之后的上甘岭战役中,21师团再次临危受命,支援陷入胶着的前线战斗。在 反击.9高地和.7高地北山阵地的战斗中,喀秋莎一轮齐射后,美军阵地便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战士冲上阵地,发现阵地上两个营的美军在这轮炮击之中几乎全部丧命。仅有两个美军士兵还剩下一口气,还都被猛烈的炮击震得昏死过去。整场战斗,联合国军死伤人,而我军仅伤亡70人。

美军被喀秋莎彻底打蒙,而我们的 战士们也是第一次见识到如此强大的火炮。在战斗开始时就用喀秋莎火箭炮进行覆盖,对美军造成了不可估量的伤害,这样的豪气仗让 战士无比兴奋。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的步兵、坦克、战车如果遇上21师喀秋莎车队都会主动让路,并欢呼着向这群“最神秘的战友”致以敬意。战士们都知道,哪里有喀秋莎,哪里的美军就要遭殃。

喀秋莎最初的名字是“BM-13火箭炮”,首次登场于苏联卫国战争。因为当时这种新型武器被要求严格保密,所以苏联红军也不知道它的正式名称,便用女性的爱称“喀秋莎”来命名这种强大的火箭炮。最先遭受喀秋莎打击的德军,则因为这种火箭炮发射时声音类似管风琴,而将其称之为“斯大林的管风琴”。

在 中,喀秋莎也有两个专业的称谓,一个是“”(喀秋莎的代号),另一个则是“娇娇炮”。相对普通战士来说,“娇娇”这个名字则更为流行。

这个外号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喀秋莎的战果令人骄傲,对敌方阵地的破坏力大,让 在火力上有了质的飞跃。二是说喀秋莎在使用上非常娇气,架子大、炮大、排场大,一动弹就是惊天动地,发射完很容易在占据着制空权的美军面前暴露阵地;并且因为喀秋莎在国内不能生产,全靠苏联提供,可谓寸铁寸金。当时有一种说法就是,喀秋莎一发炮弹值6两黄金。也正因如此,彭德怀格外重视这些“娇气的宝贝”,曾一再强调:

“你们的火箭炮团配属哪个兵团、哪个军作战,都要经过我的批准。”

喀秋莎入朝之后,屡建奇功,平均每次战斗歼敌人,大长了 的威风。曾经依靠强大火力耀武扬威的美军被扯下了最后一块遮羞布,在和 的对阵上,他们已经没有了任何优势可言。一支无往不胜的 和强大的喀秋莎,彻底把美国人打上了谈判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xionge.com/bjxfbfw/11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