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运营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prcgoogle.com/zonghe/guonei/2021/0615/5414.html

班夫作为户外生活方式的倡导者,我们享受着自然的美,也为自然之痛而痛。

去年,班夫开始倡议减塑行动:SayNoToPlastics。希望能通过影响大机构来影响不同行业,带动社会。但发现各个领域普遍存在着无力感。

希望我们能通过一次次倡导,减塑先从自己和身边的人开始。

——Tina

进入八月以来,各地持续出现高温天气,而不光是中国,今年夏天,世界各地都出现了罕见高温。

由于全球变暖,日本仅在一周内就有65人死于中暑。

在一些寒冷的北欧国家,气温已经超过30摄氏度,瑞典甚至已经发生了50起以上的森林火灾。

巴基斯坦更是创造了超过50度的极端天气,造成多人死亡。

而最为可怕的是,有新闻报道一向以寒冷著称的北极圈,气温甚至飙到了32摄氏度?

但北极究竟真的有那么热吗?

冰川融化是肉眼可见的事实

北极熊的冰川家园正在迅速融化是肉眼可见的事实。下图中一只北极熊妈妈正带着自己的孩子,在细碎的浮冰块之间颠沛流离。

图片来自网络

因为冰川面积比原来减少了50%,北极熊妈妈为了生存需要带着宝宝一起游过上千公里,尽管它们擅长游泳,但如果途中没有浮冰落脚,可能会因此累死在海水里。

图片来自网络

在另一片浮冰边上,还有一只奄奄一息的北极熊,正试图奋力地爬上浮冰,这是它在游了个小时后,在公里之外找到的 一块救命浮冰。

整整9天的时间里,能果腹的除了海洋垃圾没有别的食物,也没有浮冰可以倚靠休息。

图片来自网络

在海岸边,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北极熊尸体。尸检报告里,显示的结果都是擅长游泳的北极熊死于溺水,无家可归的它们,实在是太累太饿了。

图片来自网络

冰川不断融化也意味着海象们一直以来用以栖息的居所,正在不断消失。

图片来自网络

抱着孩子孤立无援的海象妈妈,为了能让一直潜在水中的孩子能够短暂休息,游了很远很远才寻到一处冰面。

然而探出头去,冰面上早已经载满了海象,精疲力尽的海象妈妈试图为宝宝腾出一点地方,却遭到驱赶,为了孩子她不得不抗争,甚至浴血奋战。

图片来自网络

后来历经艰辛“妈妈终于找到能够栖身的地方,她得以跟她的宝宝待在一起享受母子间的爱意,但没人知道它们的未来将会怎样。”

图片来自网络

对话:从北极回来的Tina

年7月15日—7月30日,Tina(班夫中国创始人)带着自己的不到4岁的孩子柯南,跟随有多次南北极科考经验的博物探索学校创始人大宝老师来到北极。

对于最近大家都在热议北极高温的问题,Tina小班采访了7月底刚从北极回来的Tina,看看她怎么说:

小班:你这次恰巧是7月底到达北极的,感觉北极的气温怎么样呢?是和网上报道说的,已经有这么热了么?

Tina:我是7月29号从北极圈里回来的,我们在那里时气候还比较正常,大部时间在五、六度。所以最近朋友们问我时,我都认为他们搞错了,把华氏当成了摄氏。

此次遇见的北极的冰川

摄影:博物探索学校婧老师

小班:在北极的时候,有看见北极熊吗?是怎么看到的呢?

Tina:我们在北极时,比较幸运,遇到过两次北极熊,一次是一只公熊,看着身体状态很好,一次是一只母熊加两只小熊,看上去也还不错。都是我们在船上,熊在岸上,距离比较远,通过望远镜才可以看清细节。北极熊是非常危险的动物,他们凶猛、嗅觉和听觉极其灵敏,奔跑速度也很快,所以保持警觉和距离是对熊和人都很安全的事情。我们的随团科学家每天都提醒我们,要警觉,因为一旦开枪就是要致命,将熊击毙,不是熊伤人,就是出现熊被杀。北极熊本来就数量比较的稀少,两种情况都不是我们希望发生的。

此次同行的摄影师拍到的北极熊

摄影:博物探索学校大宝老师

北极的驯鹿

摄影:博物探索学校大宝老师

北极的海豹

摄影:博物探索学校大宝老师

北极狐

摄影:博物探索学校大宝老师

北极海鹦

摄影:Jordi

小班: 次到达北极,北极给你感受是怎么样的呢?

Tina:虽然在无数的班夫山地电影节探险电影看到过北极的荒芜,但是真人在那里还是感觉很震撼。同时气候的严峻和丰富的动物和植被也让我惊讶。

摄影:博物探索学校婧老师

小班:北极之行,你带着你的孩子柯南一起去,柯南对北极的印象和感受是怎么样的呢?

Tina:这次去北极是作为博物探索学校的导师去的,但一路上,我和柯南都收获良多,惊叹于生命力的强大、自然的魅力,同时也心痛于地球变暖、冰川的快速消融让人担忧。柯南认识了很多动物、动物骨胳、极地昆虫、植物,还吃了很多很多北极冰。

在北极的Tina与柯南

摄影:博物探索学校婧老师

在北极对冰情有独钟的柯南

摄影:Tina

小班:现在大家对北极高温的事情都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xionge.com/bjxbhjb/9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