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纪录片丨让豆瓣96的自然界大事
如今越来越多的自然纪录片受到青睐。从去年迪士尼的《我们诞生在中国》到最近BBC的《地球:神奇的一天》,自然纪录片已成院线常客。 由于BBC的作品动辄数年、费用上亿、外加玩命的付出,才让大众得以看到珍贵而伟大自然图景。 比如这部记录地球震撼瞬间的作品—— [自然界大事件] (NaturesGreatEvents) 这部《自然界大事件》比《地球脉动》晚三年诞生,因此在神作光环下,同样震撼的《自然界大事件》却远没有获得像《地球脉动》的惊人成绩。 尽管在豆瓣获得了9.6的纪录片神作成绩,但不足两千人的评分量远低于《地球脉动》的数万人次。 有别于传统的纪录片套路,《自然界大事件》聚焦了“六件改变自然界的事件”: 北极冰川的消融 大马哈鱼的洄游 非洲羚牛的迁徙 海洋潮汐与洋流 南非季节性洪水 海岸水下的盛宴 这六件自然界循环往复的事件涵盖了全球知名的野生动物栖息地:极圈、非洲、北美、太平洋… 每当夏天来临,北极冰原便是鸟兽繁衍的胜地。 无论是海鸟还是鲸鱼都能够在温暖的夏季在极圈的海岸获得生之所需。 但唯独一种动物在此时最难挨,那就是北极熊。 以海豹等海洋动物为食的北极熊在冰川融化后难以捕猎,大白熊很快就被饿成皮包骨。 所有生物欢庆的北极之夏却是北极熊的灾难。 而它远在北美的棕熊远亲反而期待夏天,因为大马哈鱼的繁殖洄游将提供吃不完的美餐。 全球所有大马哈鱼种群中仅有太平洋的大马哈鱼要经历路程最漫长的繁殖洄游… 从深海至内陆,一场长达多英里的旅途! 沿途逆流而上还要挺身飞跃,它们的每次跳跃相当于人类飞至四楼的高度。 在这场繁殖洄游中几乎%的鱼儿有去无回! 它们不仅要时刻面对天敌的捕食,还要重新适应淡水的生存环境。 即便成功繁衍,经历了上千公里的大马哈鱼也无力回海,最终死在深山溪流中。 相比与大马哈鱼舍命洄游,非洲塞伦盖蒂平原上的牛羚则如天气预报般准确的跟雨水迁徙。 非洲的塞伦盖蒂平原上,随着降水季节性移动,草原也跟着游移变换,即“草随雨走”。 百万牛羚大军则追随雨水走一路吃一路,不知不觉就完成了令人惊叹的大迁徙。 不用像牛羚一样到处跑,南非奥卡万戈三角洲的动物们每年都会按时迎来洪水盛宴。 每到雨季,雨水便汇成洪流来到奥卡万戈三角洲,大水使得干旱的土地瞬间变成绿油油的沼泽。 你能想象原本在热带草原上捕猎的狮子变成落水大猫的情景么?在奥卡万戈就有。 其实BBC的纪录片拍摄从来不是一次性的工作。 看多了大厂作品就会发现同样的素材,会被BBC反复利用在多部纪录片当中。 但相同的素材因不同的视角便表达出不同的意义! 在[自然界大事件]中你也会看到很多熟悉的景色,但在这里却表达了不同的思考。 无论是北极的夏天还是非洲的雨季,《自然界大事件》通过“自然物候现象”反映了万物生灵的运作。 虽然夏季的北极让北极熊难以为继,但却调节了更多物种的生息繁衍。 非洲的雨季虽然短暂,却已够所有动植物积攒熬过下个旱季的力量。 大马哈鱼的洄游更是一部传奇! 科学界对这场付出生命的长距离洄游仍无定论,但大马哈鱼的旅途却成就了众多奇迹。 海洋中的氮磷元素通过数量众多大马哈鱼的尸体释放在森林,才养育出了沿岸高耸入云的杉树。 科学家虽然解释不了它们的洄游,但却肯定的指出这片森林80%的氮磷都来自海洋。 这部[自然界大事件]的主题呼之欲出: 它并没有空泛地谈环保,也没有过度专注于动物界的Drama剧情,更不是单纯的风景桌面。 它讲述“自然之所以为自然”的道理:万物遵循规律发挥所长,即便死如秋叶也曾灿若夏花。 离线资源获取方法↓↓↓ 步: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xionge.com/bjxzqxz/6066.html
- 上一篇文章: 10部动物纪录片10部动物电影为你
- 下一篇文章: 刺青元素北极熊纹身素材99款,可爱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