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人寻找北极熊
还记得“北极熊”吗?小时候去过“北极熊”吗?小时候的那个“北极熊”还在吗? 在这个冬天,没有比上冰雪更时髦的事儿了。北京冬奥会一开幕,全民冰雪热情被瞬间点燃。在太原这座中部北方城市,冰雪梦走进人们的生活可以回溯到几十年前。上世纪90年代末,“北极熊”就是一代太原少年口中的“通关密码”,打开就是热血奔涌的青春记忆。 那么,太原的“北极熊”是一只什么熊? 滑冰场:“北极熊”在哪里? 太原市迎泽桥西西渠路20号,这是北极熊冰场的位置,也是那个年代青年人的时尚坐标。北极熊是太原市第一家室内真冰冰场,年开始筹备,年正式营业,平方米的场地留下不少市民与真冰的初体验。 在大众点评APP上,关于北极熊冰场的评价停留在年11月。“卖家秀”的寥寥数语与随意拍下的照片,勾勒出一个环境老旧、充满年代感的冰场,交织着人们对“北极熊”的记忆。 曾经的北极熊冰场留下一代冰雪少年的冰上回忆(受访者提供) 打开回忆。进入冰场前“站”着一只成年人高的北极熊模型;换冰鞋时顾客把自己的鞋放入小柜子,押金3元;换鞋区的墙面上写着:“滑冰时要穿厚袜子或者两双袜子;初学者应戴上手套,先扶栏杆练习,冰刀与冰面尽量保持垂直角度,身体重心稍前倾……”在那个冰场稀有的年代,北极熊冰场就像一个滑冰圣地,每一位菜鸟的冰雪体验都是从这里小心翼翼地开始,真刀真冰的刺激感带给城市里的孩子们,拉低了初次上冰的年龄。 在条精选评论中,人们对这个人均消费仅44元的初代滑冰场更多的是理解和包容。“人很多,适合初学者”“环境一般、配套设施简陋,提供免费开水”“是太原老牌滑冰场了,很不容易”“从小学到大学再到工作,每年都和朋友们一起来”“教会了女朋友,自己还没学会”……一块悄然出现在城市中央的冰,默默坚守,成为激发年轻人集中讨论冰雪运动的BBS。 北极熊冰场内的标志性logo 年底,“北极熊”消失不见,冰场改为健身中心。同一年,世界强企业旗下的高端商场入驻太原,与北上广深同步,带来了平方米的奥林匹克标准冰场,又一代年轻孩子上冰起舞,在缀满了“钻石”的穹顶之下。 当北京冬奥会火炬点亮的一刻,曾在北极熊冰场孕育冰雪梦的老冰者们唤醒记忆,小时候的“北极熊”去了哪里? 冰球队:“北极熊”在,一直都在 武之乃穿上印有“北极熊”图案的专业冰球队服,脖子上挂着红色口哨,将已驼下去的腰再向下弯,面前一排不到10岁的孩子们认真地听他讲解滑冰动作。 武之乃,年生人,今年已是87岁高龄。年,北极熊冰场开业,武之乃担任顾问,联合球友们共同成立了太原北极熊冰球队。之后,他担任领队,7次参加华北地区冰球赛。年,北极熊冰场不在,冰球队失去了资金来源。但“北极熊”的血脉不能丢!于是冰球队改名为太原市业余成人冰球队,至今坚持训练和比赛,现有成员30余人,平均年龄近50岁。耄耋之年的武之乃在球场上的位置从后卫变成了守门员。“我们的冰球队能有现在的成绩,一半的基础都是‘北极熊’打下的。”武之乃说。 领队武之乃曾拿着这面北极熊冰球队的队旗与对手交换(受访者提供) 说起“北极熊”的故事,武之乃如数家珍,“刚开业的时候,经常有学校包车带学生们来学习,冰鞋常常不够用。” 年暑假,来“北极熊”训练的孩子们最多。“一个暑假,一茬又一茬的孩子们来到冰场,追逐北京奥运会的魅力。”武之乃回忆道:“那年出了一个出色的孩子,叫刘远东。” 他口中的刘远东,后来获得了全国少儿短道速滑第8名,如今在工作之余也担任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教练,辅导更年轻的一代。当年队里另一名“小队员”范悦,已是现任太原市冰雪协会秘书长,担任本届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NTO(国内技术官员),具体岗位是旗门裁判…… 北极熊冰球队在北极熊冰场留念(受访者提供) “北极熊”的影响力远不止国内。曾在太原市疾控中心担任外籍专家的马克已(音译)经常带着儿子与北极熊冰球队切磋。“一对美国父子在中国学冰球,这算稀罕事儿。”如今,数名队员前往加拿大、日本等国家求学,“我希望他们走出国门依然热爱冰雪运动。”武之乃说。 运营一间冰场的投入巨大。北极熊冰场的设备并不算好,压缩机是深圳淘汰后买回来的,先天条件不足,后期维护成本高昂,让几位经营者面临着多重经营困境。时光在冰刀光速摩擦中飞逝,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下,“北极熊”经过20年的苦心坚守,最终因设备老化、资金缺乏等因素停止营业,没能坚持到北京冬奥会。 而那批最早在太原从事这一行的“破冰者”也纷纷转行,分散在城市的各个领域,不见踪迹。 滑冰者:“北极熊”长大,成了“小飞熊” 人民公园(今文瀛公园)、太原市动物园(今龙潭公园)、迎泽公园和西海子公园,是上个世纪太原市区的4大冰场。 “那会儿哪有正规的滑冰场。夏天的室外游泳馆到了冬天就是滑冰场。跃过我家隔壁的栅栏,溜进冰场,我照猫画虎地成了冰上的门外汉。”孙健伟一家三口在太原万达广场前的临时真冰滑冰场上翩翩起舞。 距离寒假结束仅剩两天,这个多平方米的室外冰场挤满了不同年龄段的滑冰者,以中小学生为主。 在逆时针的滑行队伍中,5岁的孙夏蔓显得格外耀眼。一双白色的花样滑冰鞋如灰姑娘脚上的水晶鞋般夺目,通过她的双脚自由地滑过冰面。前进、倒退、转弯、旋转……当女儿尝试做出花样滑冰动作,妈妈张新艳在一旁“凡尔赛”地告诉其他家长:“她真没怎么学过滑冰,从4岁第一次上冰到现在仅有十余次,可能天生胆大,有点小天赋。” 87岁的武之乃老人在冰场义务辅导5岁的孙夏蔓(焦晋伟摄) 作为土生土长的太原人,滑冰的天赋从何而来,爸爸孙健伟想了想,说:“我和她妈妈谈恋爱时总去北极熊冰场,凭借三脚猫的功夫,我教会了老婆,没想到还遗传给丫头。”“可能因为从小注重体育锻炼,孩子平衡力比较突出,3岁时在汾阳贾家庄参加‘山西小飞熊平衡车联赛’还取得过全省前三名。”张新艳补充道。 小夏蔓的外套上背着3只可爱的小熊玩偶,在洁白的冰面上,她一边向前滑,一边摆弄着小熊,憨憨的小熊也随着她的节奏左右摇摆,甩得笨拙又可爱。 5岁的小夏蔓熟练地掌握滑冰技巧,引起全场注目(焦晋伟摄) 能否成为下一个冰上“谷爱凌”?孙健伟笑着说:“没敢想那么远。我感觉山西学习花滑的氛围与东北或其他发达城市相距甚远。太原目前还没有成规模的花滑训练班或者特色学校,而一对一专业培训学费太高,一年几万元对普通家庭负担不小。” “但我希望她能继续保持这种摔倒了就站起来,继续向前冲的乐观性格,这是体育运动教给她最重要的一课。”孙健伟说出了对女儿的期许。 破冰者:冰雪梦圆,冰场不缺 一场冰雪梦,一梦80年。武之乃的冰雪梦从6岁上冰开始,整整梦了80年。武之乃被媒体称之为“见证山西冰上运动的‘活化石’”,按照他的评价,“山西冰上运动早期还是不错的,但与黑龙江、北京等地难以相比。” 武之乃至今珍藏着这张年的《哈尔滨日报》(卫波摄) “滑行在最前边的是来自太行山区、素有‘煤铁之乡’称号的山西代表队……”这张年2月11日出版的《哈尔滨日报》武之乃至今保存完好。前一日,首届全国冬季运动会隆重开幕,全国共有12支代表队。武之乃特意用红色箭头标出开幕式上山西队的队旗。 那时的数九寒天,迎泽公园北岸码头处经常可见滑冰盛况。观赏冰上运动成了当时人们争相追捧的“时髦”。竹竿和草席做围栏,架上大喇叭,晚上打上灯光,米的外圈速滑、花滑,中间打冰球,热闹程度堪比全市运动会。 上世纪的太原冰球队(受访者提供) “人多到公园存车棚存不下自行车。一般来说,15厘米的冰层理论上可承载0人。年那次表演吸引来的人数一定超过了这个数字,压着冰面‘啪啪’作响,大家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回忆起那段光辉岁月,武之乃神采矍铄,随身携带几本相册,一张张地讲述那时飞跃在冰面上的人们,“他们都是山西最厉害的选手,我向他们学习,现在我成了年纪最大的那个了……” 那时每到春节,太原市体委(今太原市体育局)都组织运动员进行免费的冰上表演。正月初一迎泽公园、初二西海子公园、初三尖草坪……“雷打不动。”就凭借一腔热爱,哪怕在条件最差的冰面,冰上运动早早地在全市民众心中播下梦的种子。 上世纪70年代,十二中速滑队代表山西参加全国冰上运动会(受访者提供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冬季升温,太原4大冰场无奈关闭。几年后,北极熊冰场的开业将大家的冰雪热情带入一个全新领域……今非昔比,现在的孩子们不仅可以在商场的绚丽灯光下滑行,还可以在室外的阳光下,可以在夏天的热浪里。 太原万达商场前的临时真冰滑冰场从今年1月中旬营业以来,仅一个多月就吸引来近两万人上冰。武之乃又一次穿上北极熊队服,成为这间冰场的义务教练,看着成群的孩子在冰上摸爬滚打,他笑着说“这就对了”。 “现在的室外冰场建设工期短、场地成本较低,最重要的是不受气温局限,影响力和号召力非常显著。在太原和吕梁均已布设,我们正在与其他商业体的户外场地积极沟通,早日建设更多冰场。”负责人郝山水介绍,“今年6月,气膜冰场不见不散。” 武之乃带着新一代少年,尽情享受冰雪(焦晋伟摄) 壬寅立春之日,北京鸟巢上空再次烟花灼热。全国冰雪运动迎来生机勃勃的春天。冰场上,耄耋老人拉起孩子的手,孩子拉着父母的手,左脚换右脚,一步步向远处试探,解锁冰上新速度。当春光洒在冰面,那个走远的“北极熊”仿佛从未离开,老当益壮,雄姿英发,与更多的老冰友、新冰友热情地交朋友。 来源:山西日报客户端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xionge.com/bjxzqxz/11478.html
- 上一篇文章: 战地记者为你讲述亲历战争史美军北极熊团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