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军人遇到北极熊一家时做了这个动作,之
《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积善之地,必有余庆,阻恶之民,亦可祥吉, 杀生血室,难离灾厄。 乌乎,何必刀兵加临,始信天道不虚! 印度圣雄甘地说过: “一个国家伟不伟大、道德水准高不高,可以从它对待动物的方式评断出来。” 人类和动物其实可以和平相处… 人类与动物和平相处的画面总让人觉得很暖心。下面这组旧照片展示了年代苏联军人的日常。他们参与例行军事远征途中还不忘帮助饥饿的北极熊。在零下40的严酷环境中,北极熊妈妈找不到食物扶养宝宝,苏联军人将食物分给它们的做法非常温馨。 这张照片拍摄于楚科奇半岛。苏联军人手中的罐装炼奶是当时孩子们冬天的主食甜品。这种炼奶保质期长,储存方便,产量大,军队里也有供应。这名军人看到饥饿的北极熊母子后,忍不住拿出一些分给它们。 感受到苏联军人的善意,北极熊妈妈并没有发动攻击,小北极熊也很友善,将面前的人类当成了玩具,不仅趴在他的腿上,还主动与他亲吻。 楚科奇半岛有很多北极熊,它们已经成为了苏联军人的老朋友。 这些军人在水陆两用坦克上给北极熊喂食。这种坦克曾经广泛用于苏联军队,能够在雪地机动前进,还能穿越沼泽和潜水区。 这些军人手中拿着致命的武器,但他们没有将枪口对准这些动物;北极熊也有尖锐的牙齿,它们一样没有对人类发起攻击。军人们将珍贵的食品分给北极熊,帮助它们远离饥饿与死亡,这温暖的一幕让人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 我们为什么不能虐待动物一,恻隐之心,是道德的底线,人性的天良最近,反对虐待动物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呀? 这就先得说清楚,我们为什么不能接受“虐待”。为什么呢?就因为人性中有一条道德的底线,同时也是起点,叫“恻隐之心”。 所谓“恻隐之心”,就是不忍心看着别人受苦受难受折磨的善心,所以又叫“不忍之心”。 按照孟子的观点,这是人性中与生俱来的天良,故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一个人,只要有这份心,他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好人。相反,如果没有,就麻烦大了。弄不好,会“禽兽不如”。 但这跟不虐待动物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恻隐之心或不忍之心,其实有一个心理依据,即将心比心、由此及彼、推己及人。一个人,为什么不忍心看着别人受苦受难受折磨?说到底,就因为自己不想受这活罪。比方说,自己不愿被烧死,才不忍心烧死别人。这就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问题是,“己所不欲”易,“勿施于人”难。这就需要从小的道德教育,悲心的培养、善心的堆积与串习,这样才能形成一个人良好的性格! 或许有人会问:如果动物侵犯了人权,威胁到人的生存呢?也要善待吗?也要,因为虐杀即虐待,虐待即残忍。不仅是对别人或动物的残忍,也是对自己的残忍。虐待的事情都做得出来,还有什么做不出来? 事实上,一个人,如果不把虐待当回事,下一步,就有可能以此为乐。这时,他就会完全丧失了人性。所以,必须反对虐待,反对虐杀。 二、恻隐之心,要从善待动物做起 的确,连老鼠的惨死都于心不忍的,还会虐待人吗?是心足以王矣(《孟子?梁惠王上》)! 相反,一个人,今天能虐待老鼠,明天就能虐待狗,后天就可能虐待人。 因此,为了保证人不受虐待,必须反对虐待动物。 这不是什么“动物福利”或者“狗权”(动物权),反倒是“人权”,是人与人的关系,是社会问题。 事实上,不忍心其无罪而死,不忍心其折磨至死,正是现代社会法治与人权的心理基础和人性基础。比方说,国际社会一致公认不能虐待俘虏,不能虐待犯人,不能虐待动物。 只有尊重一切生命,才能 真正尊重人自己。 因此,恻隐之心,要从善待动物做起。而且,只有当所有人都不再忍心虐待动物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才能真正建立起来。否则,下一个被按倒在床,挖肝取肾抽胆汁的,没准就是我们自己(如现在也有迷晕取肾脏案例)。 虐待动物的事件在拷问着我们。拷问着我们的天良和人性,也拷问着我们的国民性! 作者:易中天(文字略有修改)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xionge.com/bjxqxhj/94.html
- 上一篇文章: 2015北极熊马拉松挑战赛polarc
- 下一篇文章: 骨瘦如柴的北极熊,看着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