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际金教育碎思——被“消灭”的北极熊

今天,与一群教育界的朋友聊天时,其中一位说要出一个问题考考大家。他说:“有一个探险家,他往南走了1英里,然后又往东走了一段距离, 又向北走了一英里,回到了原点,这时候他遇到了一头熊。请问,这头熊是什么颜色的?”

一听到题干,我心里就已经有了答案,因为之前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但我没有急于回答,也想看看大家对这个题目的反应。这个题目与地理学密切相关,如果对此领域生疏或没有碰触过类似问题,就会走入误区。果不出所料,几个人面面相觑,一脸茫然的样子。稍作停顿后,就有人开始质疑:“这个题目有问题,应该是缺了一个条件。探险家先往南,再往东, 往北,都是直角拐弯,应该回不到原来的出发点”。大家开始应和,更有甚者直接给出答案:“此题要不无解,要不就答案不 !因为遇到什么颜色的熊是不确定答案!”。我实在憋不住了,插话道:“探险家所在的位置很特殊,譬如南极……”。我这一语点醒了在座的梦中人,北极熊的答案最终出现了。

是什么“灭杀”了北极熊?是既让人爱之深又让人恨之切的思维定势,也称惯性思维,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之所以说爱之深,是说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之所以恨之切,是说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当人的思维一旦进入定势状态,解决问题时往往就会走入“死胡同”,导致智力降低,直至归零。

思维定式不仅让本应该答案明确的题目变得扑朔迷离,把人搞得晕头转向,而且它还能让本无任何答案的题目凭空有了答案,还振振有词。下面就是这样的一个案例。

一位老师,给学生出了一个数学题:在一条船上有75头牛,有32只羊,问船长的年龄有多大?

题目一出,学生们就样态百露。结果呢,一个班有百分之七八十都是75减32,船长年龄是43岁。其实,这是一道没有答案的数学题,因为本题根本不具备解题条件。船长的年龄与75头牛、32只羊有什么关系?当然没有关系。这么一个简单的事情在学生那里却变得极其复杂,因为这个题是老师给的,绝大多数的学生觉得肯定有标准答案,于是,他们开始动脑思考:一直两个条件75和32,如果相加,是岁,这样的船长太老了,开不得船了,这个答案不合理,舍去;如果相除,商出来,两岁多,也不现实,舍去;如果相乘,多岁,更不对劲,舍去;剩下就是相减,75头牛减32只羊是43,43岁开船不正好吗?答案就出来了。

这就是思维定势。学生觉得老师给的题目一定有答案,给的条件就是答案的计算数据,所以就在一步步的取舍中完成了本题。

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维定势?归根结底,都是我们教育的结果。因为,我们的教育方式是千军万马走独木桥,每一个个体都被捆绑在了“ 答案”这部战车上,如有半点差池就会被抛下来,后果可想而知。于是,我们看到的常态是:上一样的课,做一样的题,考一样的试。一个个“标准件”也就在这样的“加工厂”中被制造出来。更可怕的是,这样的交易流程扼杀了绝大部分孩子的创造力,慢慢地都被培养成循规蹈矩的听话者。

是需要有所改变的时候了!我们能不能尝试多给孩子提供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呢?能不能让孩子经历一些根本就没有答案的问题呢?能不能在 次画出三角形时,给孩子展示三个不一样姿态的三角形呢?能不能经常让孩子把课文内容进行深度续写或改编呢?

要让孩子跳出思维定式的束缚,作为教育者就要先做到转念、打破,先从思维定式中跳出来,进而用我们的言行影响孩子们。

,给大家再出一个问题:圆柱体的体积是侧面积的一半乘半径,对吗?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手术费用
郑华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xionge.com/bjxqxhj/1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