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纪录影片的ldquo戏剧性rd
白癜风是什么引起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901/9393594.html作者:张玲玲责任编辑:张文燕版权:当代电影杂志社来源:《当代电影》年第1期 动物纪录影片的 “戏剧性”研究 提要以动物为拍摄对象的纪录片往往以电影特有的表现手段来组织和安排戏剧冲突,增强影片的观赏性。在影片《非洲猫科:勇气国度》《地球生灵》和《深蓝》等纪录影片中,作者运用叙述视角的变换、重构叙述时间、声效等手段完成“戏剧性”的塑造,呈现了纪实性与戏剧化的互动与博弈。“戏剧性”尽管是戏剧艺术一个古老而又重要的特征,但它却是日常生活中特别能够吸引人注目的事件,因此日本学者河竹登志夫对其定义是:“所谓戏剧性,即是包含在人们日常生活之中的某些本质矛盾,这种同人和他者的潜在对立关系,是一个随同时间的流逝在现实人生中逐渐表面化、在强烈的紧张感中偏向一方,从而达到解决矛盾的一连串过程。”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对立”被集中化和表面化的过程便是戏剧艺术中“戏剧性”的由来,它同样也存在于其他的叙事艺术之中。纪录影片作为电影的重要分支,展现矛盾对立、戏剧冲突是其吸引观众、推动故事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增强影片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但以表现真实为己任的纪录片要求制作者以纪实的态度如实地记录下事件的发展过程,不能刻意地去营造戏剧冲突,要让事件本身自然呈现,这与戏剧性的叙事存在较大距离。在以真人为拍摄对象的纪录片中,制作者往往会以搬演的方式来实现戏剧性行为或场景的重现,如在我国纪录片《圆明园》中便用搬演的方式来重现清朝宫廷的生活场景。但对于以动物为拍摄对象的纪录片来说,搬演某一特定情境存在很大困难。拍摄者不仅需要在拍摄之前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活动时间、季节行为等,更需要长时间的隐蔽蹲守来实现对动物行为的记录。即便如此,对于一些转瞬即逝的精彩瞬间(如嬉闹、打斗、捕猎等)受限于拍摄距离、拍摄角度、设备等原因,依旧无法达到全面细致的记录,想要通过操控动物来实现搬演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有时,纪录片制作者在拍摄时会记录到一些具有戏剧性的场景,可以让我们推理事件发生的全过程。为了呈现这一过程,纪录片制作者往往会采集相关素材,通过戏剧化的方式来进行建构。正如雅克·奥蒙所说:“如果说在叙事体中前因似乎决定后果,那么在叙述的建构过程中则是后果决定前因。”根据矛盾冲突最为精彩的场面进行合理推理,以一种戏剧性的叙事方式补充、再现场景,是动物纪录片中常见的方法,也是增加影片观赏性的重要手段。 一、灵活运用叙述视角的变换法国学者热奈特依据叙事“焦点”的不同将叙事视角分为两种:未聚焦的或零视觉聚焦的叙事和内视觉聚焦的叙事。纪录片中常见的主观视角与客观视角,分别对应于热奈特所说的内聚焦和零聚焦。主观视角提供的是参与动作的被拍摄者的视点,通过摄影机的运动创造一种主观介入感。客观视角则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叙述,只是记录或呈现场景并使其保持连续性。这两种视角在叙事时所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两者的交叉使用可以弥补记录素材的不足,使叙事更加灵活,富有戏剧性。《非洲猫科》在《非洲猫科:勇气国度》中,猎豹西塔和它的三个孩子意欲围攻照顾三只小狮子的母狮,结果却被狮群反攻的场景便是主观视角与客观视角交替。 组镜头是在草原上行走的猎豹西塔一家与陪三个小狮子玩耍的母狮子交替出现,利用猎豹的主观视角造成一种步步逼近的紧迫感。第二组镜头则是客观视角交代猎豹一家与母狮一家相距不远的相对位置,其中有猎豹群向母狮一家逐渐靠近的全景镜头。第三组镜头公狮出现,以猎豹的主观视角发现自身身处险境,猎豹反被狮群包围。第四组镜头客观视角,西塔一家在狮子的追赶下四散逃开。第五组镜头客观视角,狮王卡里出现,终止了追逐。在这五组镜头中,第二组全景镜头狮子与猎豹处于同一画面中,预示了两者之间可能发生的战争,对事件的起因做出了交代。其余四组镜头则多为近景或中景镜头。由于动物纪录片拍摄对象的特殊性(运动速度较快、方向不可预知、需保持适当的距离等),冲突发生的过程很难以中近景的主、客观视角进行全程记录。导演通常会选择其他场合拍摄的中近景镜头来弥补戏剧性冲突现场镜头记录的不足。主观视角的使用可以从参与者的视角来观察现场,通过对中近景镜头进行的排列组合来建立矛盾冲突的戏剧性段落,引导观众进入剧情。此段落的展开是基于第二组镜头中存在的剑拔弩张的状态,而带领小狮子的母狮子除了在此全景镜头中出现外,其余两处是在猎豹步步逼近的主观视点中出现,均为近景镜头。四只眼神凌厉的猎豹慢慢靠近和母狮带领小狮子们悠然自得的玩耍镜头的交错出现,使观众以猎豹的视角观察到猎物的出现,调动了观众对母狮和小狮子安危的关切。这组主观镜头不仅增强了剧情的吸引力,保证了叙事的流畅性,同时也避免了全景镜头造成的一览无余和毫无悬念,增强了镜头的视觉冲击力和张力。第四组表现西塔一家被狮群追赶的镜头段落中,四只猎豹分别被四只狮子追赶,既有自左向右运动的头,也有纵深方向运动的镜头。在实际拍摄过程中,同一时间内拍摄四个不同镜头的可能性很小。导演将这样一组镜头并列放置,观众会默认这是西塔一家被狮群追赶,但究竟猎豹是否是西塔一家,此段镜头记录的是否是当时发生的实况,在没有明确参照的情况下,观众是无从判断的。人对动物的分辨不够敏感,导演可利用这一点调用其他时间、其他场景记录的镜头来弥补现场拍摄的不足。“除了动物学家之外,一般人是无法区分同种动物个体之间的微妙差异的。 类似的做法在有关动物的拍摄中很常见,如《狐狸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狐狸家庭的悲欢离合,拍摄时间长达数年,狐狸‘演员’换了好几拨,只不过观众无法区分,始终把它们当成了同一个对象。”当导演插入猎豹西塔向狮子观望的主观镜头时,观众无从辨别其拍摄时间与环境。主客观视点的穿插增强了叙事的戏剧性,营造了紧张和悬疑的气氛。 影片《白色星球》中也出现了类似的叙事视角变换。影片先是以北极熊的主观视点表现它发现了躺在雪地中的小海豹,紧随其后的客观视点是标示白熊和小海豹相对位置的全景镜头,从它们的方位可以看出白熊发现了小海豹的存在,但小海豹并未意识到危险的来临。后面是母海豹的主观视点发现了白熊,随即展开营救, 成功摆脱白熊,极富戏剧性。二、重构叙述时间在纪录片中,制作者可以通过剪辑来重构时间,可以刻意地拉伸、压缩、省略时间,也可以改变时间的先后顺序,对素材的时长进行必要的处理。剧情片的叙事都是经过精心设置的,镜头之间的连接建立在符合逻辑的因果关系上,创作者可以通过人为的设定来完成流畅叙事。而纪录片素材的采集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无法进行准确控制,实时素材的不足不仅使叙事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同时也会使纪录片的叙述过于单调,缺乏对观众的吸引力。将素材的时间进行长度和顺序上的控制和处理,可以弥补素材的不足,增强影片的戏剧性。1对素材进行时序调整以叙事为主的影片一般会对事件发生的线性关系做出明确的交代,“任何一个叙述都有开端和结尾,它独立于世界之外,同时和‘真实’世界又是互相对立……有开端,有结尾,换句话说,叙事乃是一种具有时间性的段落……”建构具有因果关系的镜头是完成一段叙事的基础,但这对于纪录片来说是一件具有高难度的工作。因此纪录片制作者往往会选取一段叙事中最核心、 有矛盾冲突的事件作为核心来表现,而对其他旁枝末节则用旁白等方式强行连缀,以建构故事的框架。影片《地球生灵》记录了一群喜欢吃棕榈树果的僧帽猴。为了打开这些比骨头还要硬的坚果,它们需要先把果皮剥掉,将果壳放在太阳下晾晒一周,再用大石头将果壳砸开,方可取出果实,享受美味。年长的僧帽猴熟练掌握了这门技术,年轻的僧帽猴模仿年长者的动作试图砸开果壳,却屡次失败。创作者用13个镜头来表现年轻僧帽猴用尽各种方式与果壳对抗,将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记录下来的与果壳抗争的僧帽猴以并列镜头的方式剪接在一起,凸显僧帽猴初学使用工具时可爱却笨拙的动作,面对坚硬的果壳无计可施的无奈和滑稽。这13个镜头在叙事上并非因果关系,从画面的光线来推断也并非同一时间拍摄。创作者将同一主题的镜头并列连接在一起,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强调了僧帽猴屡战屡败却锲而不舍地学习使用工具的场景。这种视觉冲击力较强的戏剧性片段会对观众的视觉和心理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此片中另外一个相似的表现变色龙捕食猎物的镜头段落,以六个相似景别的镜头表现它的舌头弹无虚发地击中目标,将猎物卷入口中。这些镜头省略了变色龙四处寻找食物的过程,也忽略了它吃掉猎物后离开的画面,而是将其动作幅度 ,最惊心动魄的捕猎瞬间记录了下来。这六个镜头不仅使观众了解了变色龙强大的捕食能力,同时也对这一过程进行了戏剧性的展示。 2时间的压缩与延长对叙述时间另外一种重要的处理方式是延长或压缩,通过娴熟高超的剪辑方式,放大能够展现故事魅力的细节,压缩冗余无关的情节,用一种更富戏剧化的方式阐释事件发生过程。在前文所述的《地球生灵》中年长僧帽猴用石头砸开果壳的场景中,不仅以慢动作展示了僧帽猴将石头举起又落下的动作,而且在随后的镜头中将砸果壳的动作再次呈现,通过延长该动作的时间,将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个相对重要而又短暂的过程中。这种对时间的延长产生了戏剧性的效果,而其他相对不重要的动作(如从地上捡起棕榈果,掰开果壳等)则被一笔带过,对时间进行了压缩。 《地球生灵》中象鼩被蜥蜴追赶的镜头中也对自然时间进行了处理。象鼩身体娇小,速度与灵敏度高,而它的天敌蜥蜴则具有较强的爆发力。在表现两者势均力敌的速度时,影片对时间进行了延长,慢动作的呈现方式使两者在追逐时的每一个动作被放大,奔跑时两者的爪子所带起的泥土和枯叶飞起的姿态都尽数呈现。镜头在快速奔跑的象鼩和穷追不舍的蜥蜴之间快速切换,在不破坏镜头的连续性和画面的流畅性的前提下,加快了影片的节奏,增强了影片的吸引力。“毋庸置疑,速度本身的活力,其引发惊奇的本领,在突然的压缩之间机敏而勇敢地跳来跳去的能力,都极富戏剧性,而且能够予叙事以应有的品质。”影片在表现象鼩利用东道主熟悉地形的优势使蜥蜴在迷宫中无法追赶之后,蜥蜴的运动以正常速度画面加以表现,而象鼩则以快动作进行表现,这样一种喜剧感的对比使观众清楚地意识到这场追逐以象鼩的脱逃而结束。 影片中还有一段卵石蟾蜍与狼蛛对抗的段落同样对时间进行了特殊处理。卵石蟾蜍没有防卫器官,行动迟缓,在天敌狼蛛面前没有丝毫反抗能力,但它可以像卵石一样滚动和弹跳,所以大敌当前时,它选择从岩石高处滚下。一个全景镜头,六个近景镜头和一个特写镜头将它从高处落下的动作进行了全程追踪。仰拍的全景镜头表现了其所处的位置,近景和特写镜头对其滚落的姿态和在岩石上弹跳的姿态做了细致入微的刻画。特写画面与全景画面交叉剪辑,细节镜头大大延长了我们对这段时间的正常感觉,而卵石蟾蜍是否能顺利脱逃,恰恰是观众的关切点所在。恰当地使用对时间的处理方法,增加了影片的趣味性,保持了对观众的吸引力。三、声效的补充和强化电影中的声音是与影像相结合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能够有效地影响我们对影像的领悟和理解。动物纪录片是在一个历时性的过程中被发现和记录的,但由于拍摄对象的特殊和条件的局限(尤其是野外拍摄),事件发生过程的完整记录几乎成为一件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旁白和配乐成为讲述故事的一个重要补充手段。旁白能够澄清画面所表现的故事,对影像起到一个补充和引导的作用。配乐作为渲染情绪的重要手段,能够极大地影响观众的情绪反应,强化纪录片的戏剧性效果。 BBC制作的纪录片《深蓝》中以旁白的方式增补了画面所不能提供的信息。影片中有一段呈现的是北极熊妈妈带着熊宝宝在冰面上行走、玩耍,以及一群白鲸在冰面下游弋的画面。画外音却告诉我们,它们的处境并非如我们所见的那样怡然自得,而是相反:严冬使海洋变成了坚硬的冰原,北极熊忍受了数月的饥饿,它必须寻找食物,熊宝宝也要学会如何狩猎;白鲸则是被困在了冰下,仅靠一小块未结冰的水面呼吸新鲜空气。这些信息为北极熊试图捕捉白鲸埋下了伏笔。旁白较之画面是更为直接的一种叙事,仅靠语言便可交代复杂冗长的故事背景,可以使影像信息集中在表现最富戏剧性的画面上,减少观众对画面信息的揣测。这部影片的另一处表现了灰鲸妈妈带领三个月的小灰鲸到极地海洋觅食,却被虎鲸围攻,小灰鲸因此而丧生,创作者以旁白的形式补充了画面细节:“猎手们得小心重约三十吨的灰鲸母亲,那几乎是它们的两倍大,它们把目标对准了易受攻击的小鲸鱼。”“被杀手们折腾数小时后,灰鲸宝宝已经筋疲力尽。现在猎手们试图将它推离它的母亲。……它们试着将它淹死。”虎鲸与灰鲸搏斗的场面一部分发生在海面,一部分发生在水下。双方巨大身躯的翻滚和争斗场面非常激烈,使观众难以辨别这场战斗的进度和胜者。画外音在这里不仅仅是提示图像的信息,而且填补了无法用图像表现的衔接上的空白,旁白根据攻击者的行为对其心理进行了推测,并调动观众的紧张情绪。观众若非专业的动物行为研究者,很难对其行为背后的原因做出判断,“动物一直和人类之间缺乏共同的语言,其沉默注定了它们和人类之间永远保持着距离,保持着差异,保持着排斥”。旁白的说明使我们认识到小灰鲸的危险处境,这是一般人仅从画面无法得出的结论,而在小灰鲸生死攸关的重要时刻,旁白音调的提高和语速的加快对危险时刻的来临做出了强调,增加了影片的紧张感和悬疑感。《深蓝》中配乐的使用也是加强影片戏剧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电影配乐除了能够制造出结构性的旋律感之外,还可以激起相应的情感反应,补充、增强影片的叙述效果。“配乐让我们在情感上做好面对突然变化的准备,并不会弱化震撼的效果,实际上它通过暗示震撼场面的临近而使效果强化了。音乐以其特有的方式说,‘仔细看好了,令人震惊、出乎意料的事情即将发生’……”孤独的海龟在深海中游弋时,较为平缓深沉的音乐配合了它缓慢的游姿;成群的活泼好动的海豚出现时,配乐则使用了轻快悦耳的协奏曲,海豚在欢快旋律的伴奏下不时跃出水面,向我们展示它优雅的舞姿和身形。而当凶猛的食肉鱼类出现时,配乐由欢快转为低沉,强烈而略微疯狂的节奏精确地表现了群鱼在食肉鱼类的进攻下仓皇逃窜的场景。动物纪录片在呈现动物本身行为的同时,又以叙述视角的变换、重构叙述时间、增添音效等方式来组织和安排戏剧冲突。这种戏剧化的处理方式并非违背纪录片对真实的追求,而是一种纪实性与戏剧性的博弈,在不影响客观性的前提下,以戏剧性的方式来达到 限度吸引观众的商业目的。(张玲玲,讲师,华侨大学美术学院,)编辑:付梦然更多精彩内容等您共享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xionge.com/bjxqxhj/10457.html
- 上一篇文章: 深度学习可解释性两万字综述
- 下一篇文章: 北极海象接二连三跳崖自杀,海象为什么要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