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

的 一天

, 27军动用了5个团的兵力,对刚刚抵达新兴里的美步兵第7师主力31团发起突袭。

单单从战斗规模来看,这只是一场无关乎整个战局走向的小规模战斗。可是处在当时的特殊背景下,这场战斗因其最终的战斗结果和参战部队,在整个

中成为经典

这次参加战斗的是出身华野的

27军

,就是那只许世友带领的进攻 。作为全军首屈一指的攻坚强军,从开始计划抗美援朝开始27军就一直是 攻击梯队,是先锋。

而27军突袭的美陆军步兵第7师,则是被誉为

美军

西南太平洋战区

,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其主力31团,更是在一战中攻入过俄国的西伯利亚,因此也被美总统亲自奖予“北极熊旗”并授予“北极熊团”称号

在新兴里, 27军第80师4连在战斗刚刚打响不久,就孤军深入高地山嘴,灭掉了美军31团团部,并缴获了

该团团旗——

“北极熊旗”,

成功

上演了擒王好戏

。在随后几天的战斗中,所有27军的参战部队发起了全面进攻,取得了全歼31团

的佳绩

,同时也将“北极熊团”从美军的战斗序列中永远除名。

在这两军的 部队之间的较量中, 以 取得了全胜而告终,这也是援朝 的一次成建制地全歼美军一个团。在取得辉煌战绩的同时,我27军也付出了减员一万人的高昂牺牲

美“北极熊团”总兵力四千余人,下设三个步兵营,一个坦克连,拥有46门各型火炮、37辆坦克,且装备了大量的火箭筒。反观27军5个惨胜美军1个加强团,则是侧面反映出了

在火力

的明显劣势

其实这场 与“北极熊团”战斗,是当时 的一个缩影。由于 重火力的明显劣势,导致对美军的重火力环形阵地几乎无计可施。也正是这场惨胜,推进了 的重火力配置的革新

48军炮兵师在年4月秘密入朝,这是 支入朝的火箭炮师。在入朝作战前,21师接受了五个月的针对性训练,苏联专家组也对该师进行了指导和考核,21师

装备

辆“BM-13”苏式火箭炮

——

“喀秋莎”

作为当时世界上 的自行火箭炮,“喀秋莎”拥有8条发射滑轨,一次齐射可发火箭弹16发。假若以团为作战单位进行齐射,“

喀秋莎

可一次性

发射枚火箭弹

,做到集中摧毁目标。

而且最令人恐惧的是“喀秋莎”是卡车运载,所以极为灵活,平均五到十分钟就可以完成一次填装,七到十秒可以进行一轮齐射。到了年9月,“

喀秋莎

登上朝鲜战场的舞台

,并迅速成为了战争的“主角”。

“喀秋莎”的首场演出是在27军对美7师的反击战,团24辆“喀秋莎”对进攻我军阵地的美军发动突然袭击,一轮齐射枚火箭弹雨点般地砸到美军阵地。瞬时,伴随着猛烈的爆炸声和蔽日的硝烟,美军阵地

变为一片火海焦土

残肢断臂随处可

被“喀秋莎”打击的美军两个营战损高达七百余人,直接溃不成军。目睹了这一切的美军士兵 次感受到了犹如地狱般的恐惧。在之后的上甘岭战役中的一次反击战斗中

,同样是一轮齐射,造成参与该次战斗的联合国军死伤一千五百人,而我军仅伤亡七十人

面对如此强大的“喀秋莎”

,美军被彻底打蒙了,更让我们 兴奋的是在之后的战斗中直接用“喀秋莎”做“先锋”,强大如斯的火炮力量给美军造成了重创

以至于无论何时何地看到“喀秋莎”车队,先让这群“最神秘的战友”通过,因为“喀秋莎”就意味着美军的终结

“喀秋莎”原名“BM-13火箭炮”,是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 次在战场上使用。由于是新型武器当时需要严格保密,所以不知道它真正名字的红军们,就亲切地称这种强大的火炮为“喀秋莎”

。到了二战期间,受到“喀秋莎”打击的德军,因为其发射声音像管风琴,也叫它

“斯大林的管风琴”

而在我国,“喀秋莎”有两个名字,一个是代号“”,另一个是“娇娇炮”。但是

战士

更愿意叫它

“娇娇

“娇娇”有两个意思,一是战绩骄人

,可以强有力的破坏敌军阵地;二则是说“喀秋莎”“娇气”

,因为当时无法国产,只能从苏联进口,简直是寸铁寸金,而且一发射很容易暴露在美军侦察机的视野里。

结语:

自“喀秋莎”登上朝鲜战场开始,每次战斗基本上都可以歼敌三千,有了它 如有神助。而曾经火力优势明显的美军,则失去了这一优势,在之后和 对战时,就没有了当初的不可一世。 靠着“喀秋莎”和英勇过人的 ,美国被打上了谈判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xionge.com/bjxqxhj/10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