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诊疗康复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233/
    

南北两极,

地球上最严寒、最神秘的大陆,

却也是资源的宝库、科学研究的殿堂。

有那么一群可爱的年轻人,陪伴着我国自主建造的“雪龙2”号一起成长,在“咆哮西风带”的惊涛骇浪里从容穿行,在极地的冰天雪地里探索未知,也在漫漫极夜到来时的孤寂里默默坚守。

“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极地精神,不仅刻在中国极地研究的墙上,更深深刻在了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4岁的团队的心中。伴随着“雪龙2”号劈波斩浪的,是年轻人不变的心愿:要让中国从极地科考的“后来者”变成“领跑者”。

与“雪龙2”号同成长

船长.5米、型宽22.32米、航速12-15节、自持力60天,可满足无限航区要求、具备全球航行能力;世界上首艘能够船艏和船艉双向破冰的极地科考船,能以2-3节的航速在冰厚1.5米+雪厚0.2米的条件下连续破冰航行……

自年12月20日在江南造船集团的切割车间里迸发出第一束电光火石,“雪龙2”号就自带“高光”。也是在那天,船员队伍开始组建。

在“雪龙2”号成长的近千个日夜里,年轻的船员队伍和建造人员同吃同住,严把建造质量关和进度。“这是要实实在在落在每一颗螺丝、每一根管线、每一双手上的。”“雪龙2”号见习船长肖志民说。

炎炎酷暑,巡检各类液舱和吊舱无疑是对脑力与体力的双重考验。半人高的舱门只有60厘米宽,弯腰进去后基本靠爬着前进;圆形吊舱促狭复杂,档位密集,每80厘米就要钻一次。为了确定气动阀及气动管件的位置与状态,船员们每天需要重复五六次的钻舱巡检。

而当进入工程收尾阶段,报验检查工作也开启了高负荷运转模式。“船舶的很多报验项目一般都是在半夜,如果是重要工序,则要连续十几天检验。”肖志民回忆。密密麻麻的报验单,堆成了船员的作息时间表。

年10月15日,“雪龙2”号首航南极。在南极中山站外围固定冰区,“雪龙2”号勇挑“开路先锋”的重担,“踏”出一条约14海里的航道,为“雪龙”号向南极中山站运输补给物资提供了安全便利的装卸点——那儿距离南极中山站仅10公里,大大节约了宝贵时间,提高了装卸作业的安全性。看到这一幕,多少极地人悄悄用袖子拭去了眼角激动的泪水。

“斜杠青年”解秘南北极

如今的极地科考,早已走过斯科特和阿蒙森的探险时代,可未知的危险,却从未离开。“极地去得越多,越懂得对大自然的敬畏。”实验员廖周鑫还记得,中国第12次北极科学考察时冰情很严峻。那一路,他的心始终吊在嗓子眼,生怕“冰雪无情”弄坏了冰面下的实验装置。

“在南极,最大的‘敌人’是‘不可控’,我们能做的是把所有问题都考虑到。”

“雪龙2”号的船员都是“斜杠青年”:航行时是船员,在大洋综合科学调查中“变身”科考队员。月池系统、全方位声呐系统、物探设备和机器人……一系列国际先进的科考调查装备和科考支撑保障系统在他们手中大显身手,一批又一批珍贵数据和样品是对“斜杠青年”们最好的肯定。

“在首次‘双龙探极’中,我们从水深米处获取了南极海域底层沉积物18.36米,这是我国南极科考史上的最长柱状沉积物!”廖周鑫回忆,语气中满是自豪。年轻人的不懈努力,扩大了我国在南极海域科考作业的范围,极地海洋环境调查和科学研究的能力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随着我国极地事业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逐渐成长为南北极科考的中坚力量。他们明白:去一两次是新鲜,常年去则需要情怀和毅力。从加入“雪龙2”号开始,极地精神就深深扎根在每个人心里。把青春和汗水都挥洒在南北两极,也注定了对家里有诸多亏欠。

“我们一年中有大半时间在海上漂泊,没有家人的支持是做不到的。特别感谢我的妻子和父母,在我离家那段日子里承担了很多。”谈到亲人,七入极地的廖周鑫也忍不住哽咽。好在,“雪龙2”号的网络通信能力较之“雪龙”号有了极大提升,大家会拍下极光、北极熊的照片,在有信号的时候给家人报平安,分享冰雪世界的奇遇。

在中国从极地大国迈向极地强国的路上,还有很多像肖志民、廖周鑫这样的年轻力量,以及他们的家人,默默奉献着。支撑大家坚持下去的是什么?肖志民想了想给出两个词:

信念、使命。

ps.年11月5日,中国第38次南极考察队首批名队员搭乘“雪龙”船从上海出发,执行南极科学考察任务,预计年4月中旬返回国内。

第38次南极考察将围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开展大气成分、水文气象、生态环境等科学调查工作,执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污染物监测任务,并对南极中山站、长城站进行越冬人员轮换及物资补给。

end

来源:新民科学咖啡馆

    

上观号作者:上海科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jixionge.com/bjxfzfs/12016.html